English

迈尔阐释“十月革命”交响曲

1998-04-09 来源:光明日报 李 子 我有话说

当新闻媒介都在爆炒明星般的美女小提琴家陈美和莉拉的时候,美国指挥家古斯塔夫·迈尔的到来,似乎并没有引起特殊关注。但是,4月3日、4日,这位学者风范的指挥家却着实使前去欣赏他音乐会的观众获得了极大满足。

中国交响乐团这场音乐会的开场曲是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序曲,这是一首在音乐会上演出频率极高的曲目,当人们还在漫不经心之际,乐队声音一起,十足的维也纳古典乐派风格顿时拢住了刚刚坐定的观众。中国交响乐团一步一个台阶的进步,常常使人有“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感觉。理查·斯特劳斯的第二圆号协奏曲是一部在演奏上极具难度、风格上又成熟雅致的作品。尽管来自德国慕尼黑的圆号演奏家汉斯·皮茨卡的演奏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作为伴奏的乐队在演奏这部作品时却显示了良好的状态,尤其是管乐声部,表现了长足进步,在第二乐章后半部分那一大段双簧管独奏中,张正地那段音色圆润、充满表情的演奏,引得汉斯·皮茨卡先生当时就情不自禁地竖起了大拇指。

下半场的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二交响曲在我国属首演,比起作曲家的第五、第七、第十交响曲来(这是演奏得最多的肖斯塔科维奇的3部交响曲),这部作品是在国际乐坛上极少演出的曲目。正如作曲家自己为这部作品所加的标题———“1917年”所明示的,它是为纪念伟大的“十月革命”而作,这就使第十二交响曲带有了更直接的革命和政治色彩。有人认为,肖斯塔科维奇在斯大林时代不断受到批判,所以他歌颂“十月革命”的作品的艺术价值及不上他的其他作品,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这部作品是作曲家在60年代初期完成的,那时苏联处于政治和文化环境相对宽松的气候之中,肖斯塔科维奇可以自由地进行创作,他的第十二交响曲绝对不是外在压力的产物。作曲家把4个乐章分别标为“革命时期的彼得格勒”、“拉兹里夫”(列宁曾用的化名)、“阿芙乐尔号”、“人类的曙光”,就是表达了一种对“十月革命”和列宁的由衷赞颂。而且,作曲家早在1938年就打算写一部“列宁交响曲”,这部交响曲可以看作他多年夙愿的一个结晶。肖斯塔科维奇属于那种在音乐中注入了强烈的时代情感而又属于一切时代、一切国度的伟大作曲家,他的第十二交响曲也同样由于艺术上的成功而超出了所描写的事件本身成为一部极有价值的交响乐杰作。作为一个美国指挥家,迈尔先生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选择了这部作品。这部作品要求四个乐章一气呵成不间断地演奏,这就更增加了它的气势,指挥家迈尔始终使乐队处于热情洋溢、高度投入的状态之中,描绘着一幅涌动着革命激情的壮丽画卷,震撼着每一个在场观众的心灵。当迈尔率领乐队走完这段激动人心的“革命进程”之后,台下观众的掌声、欢呼声骤然响起,台上演奏员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古斯塔夫·迈尔是一位杰出的指挥家,他曾有着50年代与阿巴多、梅塔等大师一起在美国著名的坦格伍德指挥学员班学习的经历。迈尔先生还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音乐教育家,曾被哈佛大学授予路易斯·沃斯杰里安教学奖。在他培养的众多优秀指挥家中,就有中国交响乐团艺术总监陈佐湟博士。当迈尔先生一副学者风范、大家气度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当我们看到迈尔先生那种谦逊而有内涵、丝毫不带表演成分、尽量严谨客观地将作品呈现给观众的指挥风格时,我们不禁想到了出自其门、深得真传的陈佐湟。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交响乐团的演奏家们对这位指挥家感到格外亲切的原因所在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